关于宿州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128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汪材印委员:
您好!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关于您提出的《利用宿州市资源,推动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结合我局职能回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批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落地宿州,包括算力中心、数据中心、智能机器人、智慧穿戴、智能制造等领域。但完全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少,产业规模不大,我市仍处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包含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部分。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及算力支撑,基础层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AI芯片),计算系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数据(数据采集、标注、分析等);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处理等产业;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包括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安防、智慧零售、智慧教育及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和典型产品。
基础层。我市数据中心2个,宿州华瑞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安徽宿州世纪宽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通用算力方面,共有服务器1252台,虚拟处理器2.3万核,内存6.5万GB,存储2880TB。智能算力方面,已建智算中心3个,算力值达1565.5P,其中算力互联901.6P,淮海智算中心218.4P,国创智算中心445.5P;2024年将再新增算力2500P。超级算力方面,建立安徽汴水之畔超算中心,形成GPU单精度算力100P,CPU双精度算力15P,是省内为数不多的超算中心之一。晶圆、芯片测试领域1家,宿州市矽睿科技有限公司【测试包括磁力传感器、霍尔器件、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消费电子传感器所用芯片】。基础数据服务领域1家,云腾智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内容安全审核、数据标注等】。数据开放情况。围绕社保就业、生活服务、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不断扩大数据资源采集范围,在已汇聚数据的治理基础上,对有条件进行动态对接的单位重新进行业务梳理,共归集动态数据约25.55亿条。数管平台汇聚了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和公共信用和政务服务等行业主题数据共78.9亿条,定制上线各类数据服务接口共计80个,累计调用142.35万次,累计共享交换数据量超过4095.64万条,为全市智慧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已完成宿州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建设,初步开放数据资源529类,数据量达149万条,数据接口6个,创新应用7个。
技术层。我市尚无技术层相关企业。
应用层。机器人领域,2家企业进行机器人整机装配与系统集成,安徽悦得自动化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六关节焊接机器人、四关节搬运机器人等】、安徽蓝海之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进行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系统集成】。无人机领域,无人机研发生产企业2家,泗县汉和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研发多功能植保无人机】、安徽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研发无人机、培训飞手、专业化航空植保服务】。智能制造领域,智能制造企业5家,英特丽电子科技、安徽东耘智能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飞松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惠赢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安徽速邮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终端领域4家,宿州宽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VR设备、电子系统设备、电子元器件】、安徽旭诚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影像摄像头】、宿州市信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智能终端显示组件及整机生产】、安徽阿瑞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智能钢琴、智能黑板】。
二、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引育情况
人才团队招引情况。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上半年高新区与国防科技大学乔亚团队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持续推动岭南师院与安徽精创工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实验室。截至目前,我市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中人工智能领域2个,分别是陈晓宁团队的“农业机器人-授粉机器人”,乔亚团队的“水稻田水肥管理机器人系统研究及产业化”;智能制造领域2个,分别是张志荣的“智慧光电检测技术及其应用产业化”,李永乐的“新零售人工智能装备制造”。
本地人才培养情况。我市高校先后成立工业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专业,并初具规模。其中,宿州技师学院2016年开始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宿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并开始招生;宿州学院2023年获批人工智能专业,与学校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有机协同,开展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建设;宿州工业学校、宿州航科中专学校、宿州应用技术学校等也已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
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情况
工业制造方面。现有使用机器人的企业44家,主要集中在建材、家具、化工等传统行业,如焊接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堆拆搬运机器人等。约有22家企业有新增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及集成的计划,主要包括装配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其中宿州高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宿杭之光光电有限公司、宿州亿帆药业有限公司、安徽中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宿州盈德服装有限公司、安徽睿智弘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鼎邦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鼎晴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宿州陆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闼闼家居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愿意参加专题对接、愿意无偿提供应用环境。
智慧农业方面。围绕特色农业,立足节资源、重生态、出效益,通过融合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智能化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砀山县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作,一是全面提升果园基础设施,配备果园杀虫植保机、无人驾驶开沟机、无人驾驶割草机、无人驾驶粉碎机、无人驾驶辅助管收机、无人及时靶向喷药机、北斗导航精准喷药机等智能设备。结合砀山梨种植特性,研发了智能灌溉模型、施肥模型、酥梨积温模型等应用模型,并部署微喷防霜冻与水肥一体化管路系统。二是强化气象预警监测,搭建果园“空天地”数据信息采集监测网络,包含果园气象环境监测站、墒情监测站、图像视频与虫情监测站,实现果园个体和果园群体的全面立体动态监测。监测数据实时与砀山酥梨产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平台通过AI诊断功能,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对异常数据发出应急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打造农业互联网模式,搭建“梨产业交易撮合平台”,囊括生产物资、专家技术、供应链金融、保险、补贴等各个领域,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一站式精准撮合。宿州海璟水产养殖,利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智能数字农业工厂,实现水质环境和生物健康状况可视化、数据化、实时化监测,养殖设备智能化、精准化控制。
智慧教育方面。试点科大讯飞AI智慧操场系统,实现运动数据无感采集,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情,指导个性化训练,助力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成绩双提升;建设宿州市智慧资助系统,实现贫困生精准识别、全业务管理;通过宿州市教育云平台开展学科网络备课和线上教研;建设学业评价系统,用于中小学线上考试阅卷;构建基于“钉钉”数字化工具的全市教体系统在线组织架构,实现全市教体系统组织在线、沟通在线、业务在线;建立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综合平台,借助AI行为分析预警系统,消防安全预警系统等推进学校安全工作智能化;建立宿州市万师访万家系统,教师通过系统进行家访,征集家访反馈意见;建设宿州市课后服务大数据监管中心,构建设计选课派课、个性化学习、多维度评价等方面的可视化平台。
四、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缺少生产研发机器人零部件、传感器、智能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的企业,产业协同发展不足,产业链断链断层,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明显不够,亟需提质、增效。
(二)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工艺装备及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人工智能产业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三)人才缺口较大。我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总量少,多数为生产工人,掌握核心技术、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从经济、区位来看,相比北上广深及省内合肥、芜湖城市,宿州缺乏吸引人才的优势,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四)市场竞争力弱。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竞争激烈,更新迭代较快,我市人工智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产业市场竞争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优化完善产业政策。研究出台《宿州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宿州市机器人产业规划》等政策文件,统筹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产品研制、检验检测和应用场景示范等,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组建市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机器人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本市机器人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投资,解决企业融资发展难题。
(二)大力推进“双招双引”。一是做好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业招商。加快推进电信智算中心、算力互联二期等一批重大算力项目落地,跟踪字节跳动、快手等有算力需求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力争在宿布局。二是完善《宿州市机器人产业招商引资目录》,借助优必选等公司技术、产业、资源,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推动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深入实施“人才归宿”行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对急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个性化的特殊人才需求,做到“一事一议”“量身定制”。从高校院所遴选一批懂科技、懂产业的科研人员到机器人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提供咨询建议。
(三)加快培育产业集聚。一是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加快数字小镇3、4、5号数据机房建设,按照1000个机柜、8000P算力规模先行启动3号机房内装工作。二是提升算力规模。加快实施电信智算、国创智算、国能“源网荷储”多能协同算力中心等项目,不断巩固算力规模优势。三是加快推进数字赋能。推广犀牛制造、数字星空等企业“软件+终端”“直播+销售”“呼叫+售后”模式,支持华瑞赛维、中云物联网、抖嘉网络等企业搭建质量检测、市场分析、物流运输等数字化平台,参与全市制造业项目升级改造。
(四)全面示范推广应用。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聚焦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和算力战略产业,全面挖掘机器人应用场景。依托优必选,加大机器人教育引导,深化机器人在教学科研、技能培训、校园健康与安全等场景应用;依托壹度便利、黄淮海物流园,建设智能配送管理、智能冷链物流、智能仓储管理等典型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的微创手术;支持蓝海之光、恒泰电器等企业与科研院所、行业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安全监测等设备;依托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机器人技术开展机具智能化研究,实现喷洒农药、除草、施肥、采摘和播种等自动化。
(五)持续深化科技赋能。坚持以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开展市级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中锦、蓝海之光、勒森等传感器企业与中科大、矿大、厦大等高校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关键技术。积极对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争取合作共建机器人孵化器。支持宿州学院等本土院校加强机器人学科建设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