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州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157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宿州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进长三角人才互联多元化组好‘引育留用’”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效推进科技创新“151”工程,着力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引进汇聚市外科技人才,倾力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以下简称“人才团队”),把“招才引智”作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吸引高新科技成果来宿应用转化的重要手段。强化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充分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自2016年以来,共有70个人才团队落户宿州,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457人在宿创新创业,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集聚了新活力。
一、工作成效
(一)优化创新生态,打造引聚科技人才“强磁场”。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为人才汇聚宿州提供了方法要素支撑,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生态。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制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让省内外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了解宿州、心向宿州、汇聚宿州。二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宿州市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投资失败容忍度达50%;天使基金、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正在设立中;推动各县区(园区)设立科技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专项用于开展科技担保业务出现代偿时的风险补偿。三是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树立“服务是第一营商力”的理念,从人才引进开始,逐步完善一体化“保姆”式服务体系,加快夯实人才团队初创期和成长期进程。始终秉持“当自己人、办自己事、宿事速办”理念,积极开展“科技惠企,创新先锋”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和“科创心连心”重点企业包保服务等活动,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强化平台建设,搭建科技人才成长“主阵地”。一是推动载体建设。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宿创新创业强化载体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个,省级众创空间18个,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链条式孵化模式。二是注重以才引才。宿州科技大使、中科大教授乔振华在创办了安徽蔻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之后,与市科技局联合首开“孵化共同体”“科创飞地”建设,先后引进、服务10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为地方柔性引进博士35人,硕士22人,其中获得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12人。形成了人才群雁效应,为加速推进知名高校科技成果在宿实现转移转化提供了强大助力。三是组织创新大赛。自2018年起,多次组织并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宿州赛区地方赛,截至目前,共有163家企业(团队)参加比赛,3家企业荣获国赛优秀奖,1家企业荣获省赛二等奖,1家企业荣获省赛三等奖,另有2家企业荣获省赛行业组第一名。
(三)突出高精尖缺,培育科技创新发展“新引擎”。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杨军书记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与中科大校长包信和先生面对面交流研讨,直接促成中科大在宿州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目前已有18个中科大人才团队落户宿州。二是做到机制创新。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不断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模式显效发力。截至目前,累计获批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个,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8个。三是推进产才融合。围绕大豆振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2021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落地,先期针对大豆育种进行研究转化。2022年初,中农大田长富教授团队在宿成立公司,主攻“高效固氮抗逆复合根瘤菌产业化”,目前,已形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齐聚宿州的新局面。
(四)坚持引育并重,点燃科技人才赋能“助推器”。一是深化校地合作。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来宿共建创新平台,开展研发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合作。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中科大先研院-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生物育种及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试验站、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厦门大学“中国宿州先进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先后落地我市。二是坚持科学普及育众。重视宿州本土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科创成果和科普活动惠及大众,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积极使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向全体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活动,2023年举办了第一届宿州市科技创新成果展,共94家企业参展,展品数量共171件,现场参观人员超1500人,线上直播点击量3143次;举办了一场院士大讲堂和三场青少年科普讲座,参与人数超1600人;搭建线上科普宣传平台,开展9场直播活动,累计点击量达279.89万次,平均每场直播点击量约31.09万次。
二、困难问题
(一)政策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市虽然出台了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但制度还不够规范,很多制度没有落实到位。科技人才管理多头无序,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还没有真正形成靠市场机制、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氛围。
(二)“双创”平台建设缓慢。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经济发展思维还没有实现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虽然近几年我市培育了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但密度、质量在全省都处于落后等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指导培训,经营管理不规范,质量不高,难以真正为科技创业人才提供较好的孵化和发展空间。
(三)招才引智工作主动性不强。一是部分县区、园区没有认识到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对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对作用,对招才引智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二是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办法不多。部分县区、园区不能积极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不能深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没有很好地发挥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对当地在外科技人才资源挖掘不够,招引工作不主动。
(四)科技人才匮乏。我市仅有1所本科高校、3所专科院校和1个科研院所宿州农科院,科技人才本地供给能力不足。目前,我市累计获批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个,全省占比2.19%,并列倒数第2名,是全省仅有的2个没有省级A类团队的地市之一。
(五)科技金融发展滞后。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只有一家“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信贷产品开发不够。创新创业投资体系还没有形成,天使基金、科技担保公司市县两级基本空白,投资短板和瓶颈问题异常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引育结合,实现科技人才有效增长。一是抓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进一步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中国科大、浙江理工、安徽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组织企业赴高校进行成果供需对接,促成一批产学研合作典范。二是充分发挥项目抓手作用。持续开展“揭榜挂帅”、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科技计划项目和人才项目,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意识,吸纳市外高科技人才的同时,培育一批本土科技人才。同时,会同市委统战部,进一步推动“同心科创工程(九三·安徽)”深入开展,形成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对接九三学社相关专业领域院士专家。三是发挥第三方引才作用。聘任一批宿州市“科技大使”,以才引才团结人才,不断完善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借助宿州中科钛领科技有限公司在俄罗斯等境外资源,持续招引一批外籍院士专家与我市创新主体共建院士工作站或开展交流合作。
(二)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一是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作用。指导并协助宿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开展系列交流活动,搭建先进技术和人才双向互通的合作交流平台,助推我市与高水平地区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二是高水平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模式,打造创新创业竞赛平台,高水平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宿州赛区地方赛暨宿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支持市场化前景好、科技水平含量高的科技成果在宿转化应用。三是建立宿州市科技人才港。依托在宿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和宿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在部分县区、市管园区建立“科技人才港”,不断优化科创生态,建立完备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三)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强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推进中国矿业大学埇桥科技园建设,签订具体建设方案,推动“鲲鹏计划”落实落细,扶持更多科大团队在宿创新创业。鼓励域内企业、高校院所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成果和平台,增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宿州市科技局
联 系 人:杨夫杰
联系电话:3022079